在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經濟和ICT市場仍將相對高速成長的主要原因包括:相對于日本和歐洲,中國在金融行業(yè)方面并未完全融入全球一體化市場,因而受金融危機影響并不嚴重;中國有較大的市場內需,每年新增超過1500萬人口帶動的消費將拉動GDP增長3~4個百分點,而且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將一直持續(xù);中國政府有資金和經驗應對經濟危機,其中政府主導的4萬億元人民幣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
“軟件平臺化”漸行漸近,服務外包 “內外兼修”勢在必行
中間件平臺和SOA模式的推廣將給軟件企業(yè)武裝上現代化的“流水線”,從而大幅提高軟件企業(yè)的生產效率,實現規(guī)模經濟。SaaS模式的推廣顯著降低了軟件的使用和維護成本,使其更貼近客戶,特別是廣大的中小企業(yè)客戶,SaaS模式的推廣將促進軟件產品的大規(guī)模普及。未來幾年,中國SaaS市場將保持30%以上的年復合增長率,互聯網企業(yè)將成為SaaS推廣的生力軍。服務商會進一步加大對國內需求的挖掘,從而帶動整個中國IT服務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根據IDC數據,目前離岸服務業(yè)務與國內的服務業(yè)務比例接近2:8,預計2011年這一比例將成為3:7。
中小企業(yè)IT市場增長下滑,但三類中小企業(yè)仍充滿商機
中小企業(yè)IT花費的增長率將由金融危機前的14.3%降為8.5%,占中國總體IT市場份額的比例從之前的30.6%下降到29.3%。IDC預計2009年中小企業(yè)IT市場規(guī)模為229.6億美元。如下三類中小企業(yè)仍將充滿商機:即北京、上海、大連等20個服務外包城市中與服務外包和服務外包培訓相關的中小企業(yè);新興和發(fā)展勢頭較好的互聯網企業(yè);與政府4萬億元投資行業(yè)(如交通、教育、醫(yī)療等行業(yè))相關的中小企業(yè)。
渠道與廠商加速轉型
渠道將開始向增值方面轉型,服務可以更多地由渠道來覆蓋,將產品和成套解決方案聯合打包銷售的模式將逐漸替代目前單一產品的銷售模式。渠道將再度趨于扁平化。廠商將從對渠道的粗放管理轉變?yōu)榫毠芾恚鼈儗⒏鲃拥匕l(fā)展最底層渠道,以加強對區(qū)域的滲透和對最終用戶的把握,將把對渠道的推動力變?yōu)閷η赖睦瓌恿ΑS商與渠道的合作將以雙贏為核心,變得更加緊密,更注重長期承諾。
電信重組使投資勢頭保持旺盛,設備廠商機會巨大
隨著3G牌照的發(fā)放,2009年三大電信運營商都將進行大規(guī)模的網絡建設。除了在移動網絡的投資,三家電信運營商還會投入建設核心網、傳輸網、寬帶接入網、OSS/BSS 等其他網絡和系統。電信運營商的旺盛投資勢頭為設備廠商帶來巨大機會,但設備廠商間的競爭也會因此空前激烈,所有設備廠商將不得不在短期市場和長期戰(zhàn)略之間做出艱難抉擇。
IT資源的優(yōu)化和管理成為下一代數據中心建設的重頭戲
數據中心在企業(yè)運營過程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建設效率更高、成本更低、響應速度更快的下一代數據中心,將成為國內企業(yè)信息化建設的最重要目標。為了提高數據中心的運行效率,一系列圍繞IT資源配置優(yōu)化管理的技術和概念將成為關注焦點,如虛擬化技術、云計算和綠色信息化等。
多元化產品帶來更豐富的用戶體驗,深度驅動個人消費市場
中國個人IT消費市場用戶群的年齡結構逐步下降,年輕群體將進一步主導其產品特點。簡單的臺式機、筆記本電腦、手機、打印機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今天個人消費客戶的應用和個性化要求。隨著個人IT消費產品價格的日益下降,多元化的產品趨勢將在2009年深度爆發(fā)。比如迷你筆記本電腦、一體機、小機箱PC 和山寨手機、山寨筆記本電腦都將成為市場的新亮點,驅動中國個人IT消費市場。
下一代客戶聯絡中心強勢起步
技術因素和信息消費者數量的增加一直在刺激著下一代客戶聯絡中心的增長。在經濟危機背景下,大多數市場都在下滑,保留客戶的壓力加速了這一趨勢。2009年企業(yè)將加速使用Web 2.0技術,以尋求更多更有效的客戶聯絡方式。
移動互聯網正式進入高速發(fā)展期
3G網絡及運營商的大力推動、智能手機市場的擴張、移動widgets的大規(guī)模應用,將成為中國移動互聯網進入發(fā)展快車道的三大驅動因素。以手機電視、移動多媒體、移動定位、移動SNS和手機網游為代表的互聯網數據應用,將在2009年取代傳統的語音業(yè)務成為中國移動產業(yè)新的增長點。
“iTrust ”中國制造——依托信息技術建立完善的政府監(jiān)督管理體系
2009年中國政府圍繞中國制造產品的質量,將會繼續(xù)加大政府管理的力度,增加投資建立以統一數據庫為基礎平臺覆蓋全國主要產品的監(jiān)管體系,一張確?!爸袊圃臁逼焚|與安全的大網呼之欲出。為建設這個電子產品監(jiān)管系統,數據庫廠商、服務器廠商、終端廠商、網絡廠商以及電信運營商都將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