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無處不在
某大企業(yè)開講座,參加人員多達100人,其中有許多女性。講師來到講臺上,輪值的人喊了:“起立!”“坐下!”
忽然,一個響亮的怪聲發(fā)出,顯然是有人放屁了。
這一聲,有如晴天霹靂,大伙不約而同地把視線投向發(fā)出聲音的方向。原來聲音來自有“蒙娜麗莎”之稱的羅絲小組。她是全公司最漂亮的部門經(jīng)理,嫻雅、文靜,不少男同事對她都懷有愛意。
事實上,那是羅絲小姐的褲子繃得太緊而發(fā)生的“裂帛之聲”,大家誤以為是她放屁了。
就在尷尬的氣氛還籠罩在整個會場時候,坐在羅絲小組鄰近的一位名叫科恩的男同事,倏然而起,他向大家恭恭敬敬地行了個禮,說:“失禮之處,務(wù)請原諒,我這幾天的腸胃有點消化不良,真抱歉。”
點評:可以想像,科恩在羅絲心目中的形象是如何的高大完美。營銷無時不在,營銷無處不在??贫髟谏钥v即逝的機會中成功地推銷了自己,其中最關(guān)鍵的因素是他“為他人著想”的態(tài)度和機敏的頭腦。
嬰兒手足印
許許多多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出世之后,能留下美好而完整的記錄。于是,有拍相片的,有留下嬰孩小撮胎毛的,有填寫寶寶日記的,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日本的一家公司推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產(chǎn)品———“嬰兒手足印”紀念框,以年輕父母為銷售對象。
年輕的父母替小寶寶印下手印或足印后,該公司據(jù)此用粘土做成模型,并且注入特殊的樹脂原料,等其凝固后,便成為一個立體的手型或足型。繼而在其表面鍍上一層金色或銀色、棕色,再將手型或足型鑲?cè)肽究蛑?,再鑄上格言、感想或人名等合適的字眼。
這樣,一件帶有紀念意義的藝術(shù)性裝飾品便完工了。
這新生的小寶寶的手掌或腳掌,常常可以叫父母回想起孩子出生時的情形。而孩子長大后,見到自己當初的小手小腳,更是感到驚奇而有趣。
這種產(chǎn)品在日本一上市,即呈現(xiàn)暢銷的勢頭。
勞斯萊斯重塑形象
創(chuàng)立于1904年的英國勞斯萊斯汽車公司,以生產(chǎn)豪華型轎車而著名。
雖有過驕人的成績,但在1981年至1983年間,它的汽車銷量大跌35%,年產(chǎn)量隨之下降到2400輛左右,曾一度面臨嚴重的財政困難。
到1986年,新上任的經(jīng)營負責(zé)人彼得·華德使公司出現(xiàn)了轉(zhuǎn)機。
他從改造班特萊汽車著手,塑造了一個更年輕、更有生命力的“勞斯萊斯”的新形象。
華德在標準型勞斯萊斯轎車上加上金屬邊線,使它顯得更貼近地面,更有安穩(wěn)感。同時,增加了渦輪推進引擎,使重達5500磅的班特萊車具有在7秒鐘內(nèi)起動加速到60英里/小時的能力。此舉使班特萊轎車變成意大利跑車與英國豪華轎車的混合體,一改它是“勞斯萊斯”影子的形象。
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班特萊車的銷售已占公司總銷量的40%,每輛售價也高達16.7萬美元。
在改造班特萊車的同時,該公司在英、美等國通過廣告等手段,為勞斯萊斯車扭轉(zhuǎn)了“車主是附庸風(fēng)雅的有錢人”的形象。
在英國,他們的廣告強調(diào)“買輛勞斯萊斯犒賞自己多年來的辛勤工作”。
在美國,他們則套用享利·詹姆士的名言,大聲宣稱“盡情享受,這是一個不能不犯的錯誤”。
這一系列的廣告,不僅化解了人們的敵意,而且吸引了新顧客,還加強了已有顧客的忠誠度。
這個“一石三鳥”之計,取得了良好效果。1989年,勞斯萊斯公司汽車的銷量攀上了10年來的最高峰,這股增長勢頭迄今仍未減弱。
點評:當一個企業(yè)的產(chǎn)品在市場上跌到低谷并遭遇信譽危機時,產(chǎn)品形象的再造就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再造的關(guān)鍵,是要找到適合市場需求的新的產(chǎn)品形象主題,即所謂的品牌主題。
守信用
負債者:“對不起,我這個月不能還錢。”
債主:“你上個月也是這么說的。”
負債者:“是啊,我從不變卦,因為我是守信用的人。”
防偽標志
一位客人在餐廳用餐,他叫來了餐廳老板,說:這個紅燒雞塊里,怎么還有雞毛?
老板說:這,這,這個嘛,是我們的防偽標志!
進步的代價
飯館的顧客對服務(wù)員說:“真見鬼,我在煎牛排里找到了一塊橡膠輪胎。”
“沒辦法,先生!”服務(wù)員聳聳肩膀說,“這是進步的代價。汽車代替了牛馬……”
敢用不敢用
有一顧客到一家商場買煙。買后就抽起來。
營業(yè)員對他說:“對不起,這是無煙商場,請不要在這兒抽煙!”
顧客不高興了:“我在這兒買煙還不讓我在這兒抽?”
營業(yè)員聽罷,冷笑一聲說:“哼!我們這兒還賣手紙,那你敢在這兒用嗎?”
大象的假牙
在工藝品商店里,一名婦女質(zhì)問經(jīng)理:
“上星期你們賣給我的象牙盒是假的,我請人作了鑒定,它根本不是用象牙做的!”
“請原諒,夫人。真弄不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或許那頭大象曾經(jīng)鑲過一顆假牙……”
鐵軌
有一群小孩子在外面玩,而那個地方有兩條鐵軌。一條還在使用,一條已經(jīng)停用。只有一個小孩子選擇在停用的鐵軌上玩,其他的孩子全都在仍在使用的鐵軌上玩。很不巧的,火車來了,而你正站在鐵軌的切換器旁。因此你能讓火車轉(zhuǎn)往停用的鐵軌,這樣的話你就可以救了大多數(shù)的小朋友。但是那名在停用鐵軌上的小朋友將被犧牲,你會怎么辦?據(jù)說大多數(shù)人會選擇救多一些的人,換句話說,犧牲那名在停用鐵軌上玩的小孩。但是這又引出另一個問題,那一名選擇停用鐵軌的小孩顯然是做出正確的決定,脫離了他的朋友選擇了安全的地方;而他的朋友們則是無知地選擇在不該玩耍的地方玩。為什么做出正確的抉擇的人要為了大多數(shù)人的無知而犧牲呢?
營銷啟示:人是群居的動物,如果要離群索居,那另當別論。不然,自絕于群體其實是自我毀滅的同義詞。和一群獅子相處,最好的方式就是將自己變成獅子。一昧阻止獅群獵食的結(jié)果就是自己成為它們的食物。自然生存的法則,才是不變的真理。